找到相关内容351篇,用时17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刘元春及著作《马祖道一禅法评析》

    ”的出发点。在《语录》中,马祖道一告诉弟子们:   汝等诸人各信,此。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,传上乘一心之法,令汝等开悟。又引《楞伽经》,以印众生心地,恐汝颠倒不信,此一心之法各各...心想,”,提出:“当知佛即,心外无别”。五祖弘忍依据《金刚经》,更是发挥“即”的思想。到六祖慧能,更加直接,明确众生就是佛心。《坛经》中说:“吾今教汝,识众生,见。…...

    刘元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43042503.html
  • 本心识本性

    “为众生时此不减,为诸佛时此不添”即此意。 见本心,识本性我们修行者的目标,然而在还没见得本心以前的修行位上我们必须对本性有些了解;否则我们将会时时与本心相违,因此而越修越不像它,越修离本心越远。不见达摩祖师于《血脉论》中云:「颠倒众生不知,向外驰求,终日忙忙,念佛礼佛,在何处?不应作如是等见,但知,心外更无别」。佛门里有着许多不同层次的修持。吾人十分了解许多佛教...

    法溪行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1445494.html
  • 上师瑜伽

    自性与佛性合二为一,真正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。如果还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,就观想,上师融入自己的身体,自己的与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。在这种状态中静坐一会。如果开悟的人,就直接在那种状态中静坐...  “瑜伽”二字出现在印度梵文,相应的意思。上师瑜伽就是上师相应法。   为什么要修上师瑜伽呢?我们皈依了佛门就成了弟子,发了无上菩提就成了大乘修行者,修持金刚萨垛除...

    达真堪布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0646991.html
  • 理悟和事修

    从理上懂得我们每个人自己就是,懂得“”、“求,莫向心外觅”这个道理,并且能够说得出个子丑寅卯来,这叫理悟,或者叫解悟。理上有所明白,如果在事上不修,还是不能起作用;烦恼起来...大事没有弄明白,就好象死了父母一样悲哀!要发这样的痛念生死很不容易的。说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,你却说这三界还是挺好玩的!出离心发不起来,修行也就自然谈不上。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生的痛苦,认识到三界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1447773.html
  • 禅师甲与法师乙

    觉的道路,也可以说修行的次第,次第可说,不必说。”  禅师甲继续攻进:“本来无法,那来次第;,何用道路;本具足,无  用外求。”  法师乙端起眼前茶杯说:“法就像这个茶杯,茶杯喝茶的工具...就是活生生的禅,我随时随地都在禅味里,每天处理一大堆事情,仍保持清醒自在,我活得充实。就是这样,这就是生活,因缘本空,法不可说,释迦说了一大箩筐,都是知识障、迷魂阵,智慧本具足,无法可弘,你却还在...

    张大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4650135.html
  • 茶文化“茶禅一味”的佛家茶理

    重要贡献。  (三)创造了饮茶意境 所谓“茶禅一味”也是说茶道精神与禅学相通、相近,也并非说茶理即禅理。禅宗主张“”,外无一物而能建立。既然菩提树也没有,明镜台也不存在,除“心识”之外,天地...祖,梁武帝时来中国。当时南朝佛教重义理,达摩在南朝难以立足,便到北方传播禅学,北方禅教逐渐发展起来。禅宗主张坐禅修行的方法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不立文字”。就是说,心里清静,没有烦恼,此。这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11554931.html
  • 六祖慧能大师的顿悟禅说什么?

    佛法在世间,绝非否定佛法的出世间,它是世出世入的东西,我们学第一步要能够度,唯有在度的基础上才能普度,这样世间法就得到进一步提升;如果我们学禅能够知道,敢于承担,在当下,在在处处,于...知见一切法,不染著,为无念。用即遍一切处,亦不着一切处。——于念上常离诸境,不于境上生心。”(参见《坛经》)所以,无念就是处于妄想境而不起分别。这顿悟禅的第一个特点,宗旨。   所谓无相,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64660624.html
  • 马祖“即”说探源

    即导源于此。印顺也指出后世禅宗的即和宋译《楞伽经》之间的关系。所以达摩以《楞伽经》印心传宗,直指众生本净,乃后世禅宗“即”说之滥觞。  达摩禅法传至其弟子时,他们继承了达摩“清净真性”...三菩提的省略,指佛成就涅槃,觉悟解脱的智慧。修道的迟速,在于是否认识道。在《祖堂集·慧可传》中还明确记载了有关心即的思想:“居士问: ‘但见和尚知僧,未审世间何物?云何为法?’师云:...

    纪华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4166359.html
  • 行持的重要

    千真万确,不能改易。修行人但从心上用功,不向心外驰求,信,信圣教语言,不妄改变。解者,举止动念,二谛圆融,自己会变化说法,尽自己心中流出,放大光明,照见一切,这就是解。虽然明白了,不行也不成功...莫怀愁虑,荡荡无碍,任意纵横,不作诸善,不作诸恶,行住坐卧,触目遇缘,总是之妙用,快乐无忧,故名为。”师曰:“心既具足,何者?何者?”祖曰:“非不问,问非不。”师曰:“既不许作观行,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3169466.html
  •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大意略说

    ,如是果,如是报,如是本末究竟等差别相,而于一乘,分别说三。现在在法华会上,观众圣因缘具备,即"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",舍弃方便,开权显实,"欲令众生,悟入的知见"明我人佛性本具,...我们能够少欲知足,发修道,受持五戒,奉行十善,得以保持人身不失,以期命终能生天界,这三乘中的人天乘。而对那些被众苦逼迫,烦恼深重欲求解脱的众生,就告诉他们为什么会受到苦报和灭除苦报的办法。对那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5570887.html